全新時段、
全新形式


金錢以外《成長之路》
講者:董澤龍神父

電台:FM104新城財經台
時間:四月開始,逢周六晚上10:30-11:00
App:請下載「金錢以外」
金錢以外《成長之路》

新時段、新形式
「金錢以外」

  •   3/4《成長之路》第一集:成長之路 (第一節)

    09:23

  •   3/4《成長之路》第一集:成長之路 (第二節)

    09:03

  • 10/4《成長之路》第二集:經驗和了解 (第一節)

    08:50

  • 10/4《成長之路》第二集:經驗和了解 (第二節)

    09:08

  • 17/4《成長之路》第三集:判斷和決定 (第一節)

    09:06

  • 17/4《成長之路》第三集:判斷和決定 (第二節)

    09:57

  • 24/4《成長之路》第四集:四個意識層次的盲點 (第一節)

    08:35

  • 24/4《成長之路》第四集:四個意識層次的盲點 (第二節)

    09:04

© Copyright 2021 活水基金

我們需要您的支持,努力為生命注入新動力。

作為非牟利慈善註冊團體,「活水基金」自2007年成立以來,積極為教區提供福傳平台及資源,藉此鼓勵推動各類福傳事工和愛德工作。目前,我們除了推出「金錢以外」電台福傳節目,把天國喜訊向更多人傳揚。活水基金每年支出720,000港元製作「金錢以外」這個電台福傳節目,我們邀請你的支持,讓這節目能長期延續下去。


推動福傳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的工作,現在仍然有無數人還未認識天主,我們需要繼續努力,把天主的救恩真理帶給更多人,因此我們非常需要您的代禱、提醒、奉獻和支持!

如果您願意支持我們的經費,即使是一個很小的數目,也是天主所悅納的,我們會珍惜每一個的支持。若您暫時未能提供任何經濟上的支持,也請在禱告中記念我們的工作,謝謝您的認同及關心。

再一次謝謝您的支持,願主祝福您!

「金錢以外」《成長之路》

第一集:
成長之路

2021年4月3日

《成長之路》

講者:董澤龍神父

(第一節)

Peter:各位聽眾,歡迎大家來到《金錢以外》。今晚,我們的講者是董澤龍神父,主題是「成長之路」。我相信董神父會給予我們很多寶貴的經驗,去認識自己的成長過程。董神父,以下的時間交給你。

董:各位聽眾朋友,如果大家還記得,我在半年之前都曾與大家分享,很高興再次在此頻道與大家交流。我選「成長之路」這個主題,其實很多有心人,或神父、修女,或多或少談過這題目。「成長」是人應該走的路,所謂「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」,是一步步地向上。

  談及成長,可以從很多角度去說,一般我們作為父母、作為老師,看著孩子成長,當然從他的天賦說起,「天生我材必有用」,會知道他的潛能如何幫助他發揮;他能發揮的話,就是慢慢地成長。

  或者從「學問」的角度來說,學問需要累積,由淺入深,由少至多,一個人能出口成文,成活的百科全書,那人便越來越厲害,一直在成長。《聖經》也有提到耶穌十二齡講道之後,返回納匝肋,《聖經》也提到祂在智慧和身段上,都不斷成長。

  另一個角度看成長,可從「德行」的角度來說,那就是要修德。剛剛錄音的時候,是四旬期,四旬期為基督徒是一個修德更肖似天主,行善功的時期。一個人有德行,你便會見到他的成長,譬如以往不負責任,現在專心工作,當他有了德行,也是一種成長。或者,待人處事越來越成熟,越來越懂得看面色,不再自我中心,也是一種成長的角度。

  今次,我想從一個大家較為陌生的角度,與大家介紹一下。在我的理解中,從個人開始,至團體,以至一個組織,我想有個共通點要做得好,人、團體和社會才會漸漸成長。那麼,這個角度是甚麼呢?可能大家也需要一點耐性,聽我慢慢娓娓道來,不是很複雜的,但大家要有點耐心去聆聽。

  我所說的,是從一個人的「意識層次」去發展,走向成熟,走向身為萬物之靈,能夠反省到自己內在的意識是如何操作,去作為一個成長的指標。大家可能沒有留意,我們的腦經常思考,但除了思考之外,我們的腦部的意識簡單來說有四個功能。

  首先,第一個稱為「經驗」,第二個是「了解」,第三個是「判斷」,第四個是「決定」。大家需要耐心,聆聽我逐一解釋。

  「意識」第一個最外在、最直接的功能,就是「經驗」。經驗的意思很廣,大家也不會不明白的。但我所說的經驗,不是很有知識,很有經驗的意思,而是我們的五觀接觸到這個世界,所謂眼之所聞,耳之所聽,或我們的手接觸的事物,從觸覺、嗅覺、味覺所帶來的經驗,這些稱為「外感觀」的經驗。我們也有「內感觀」的經驗,就是我們的喜、怒、哀、樂,種種情感。我們說人的意識的第一個層次,就是人先用五觀或內感觀,去接觸這個世界,從世界上收集到應有的資料,譬如我們聽收音機、看電視,看新聞,接收到甚麼消息,接收到投資方面股票升跌的消息,那麼,你便接收到很多消息。這是我們第一層與世界接觸的渠道。

  人有了這份經驗之後,人是萬物之靈,便會開始發問,我們想更了解這個世界,你會發覺小孩到兩、三歲,他們便會開始開「為甚麼」,「甚麼來的」,他們看到自己不知道的東西,便問:「爸爸,哪是甚麼呢?」他們對世界充滿興趣,有種驚奇的感覺,很想去了解。我們成人,從小到大求學,對世界求真、求知。其實那麼多現代的發明,都是人集體的努力,問很多相關的問題,從而得到答案,解決了問題,便有很多新發現、新發明,令我們的生活更為方便。所以,這第二層的意識,就是我們問一些問題,嘗試了解事物,先得到初步的答案。譬如我們遠遠望到一些東西,問:「哪是不是獅子,老虎呢?」我們可能先確定見到的東西,是不是我們所認為的東西,先找出答案,有個初步的假設或建議,有個基本的明暸。這就是第二層的意識。

  第三層意識,我們稱之為「判斷」,我們得到答案之後,並不知道真偽,所以我們便要問:我了解的是真的,抑或是了解錯?那需要搜集證據,搜集證據我們才能確認真假,我不需要再舉例,大家都會明白。

  可是,人不只談真偽,到了最後,人需要行動,所以最後我們要作決定。「決定」就是審視那行動是否值得去做。所以,人是一個有價值觀的動物,我們確定某些事是真的時候,我們便會問怎樣去做,譬如人們在超市排長龍,聽到某消息而買東西,你看新聞之後,發覺是真的,你得到這消息之後,便思考自己是否需要排隊搶米,是否需要到超市買物資,抑或根據過往的經驗,認為過兩天便沒有事。你會作出決定是否去排隊。

  我們一般人,便走過這四步,去作出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決定,做得好的話,我的生活便會過得好;做得不好的話,問題在於我們中間跳步,胡亂作出決定,沒有先了解,沒有先判斷,倉促作出決定。我們的生活便有問題。

Peter:我想董神父所說的,很貼切我們每日的情況。第一節的時間到了,我們下一節再談。 

(下節待續)

(第二節)

Peter:歡迎大家來到第二節的《金錢以外》,今次我們的主題是「成長之路」。董神父,我也反思剛才你在第一節所說的話,譬如你說經驗,我們在經驗之中理解事情,然後作出判斷和決定。其實,你能否給予實例,說出這種思考模式,如何配合我們的生活呢?

董:好的。我說一個較易遇到的情況,在人際關係,譬如我們和同事、和朋友打招呼,經常見到的,你對他說:「早晨。」他不理會你,那就是經驗,這份經驗就是他不理會你,這就是「五觀」和「內感觀」,你的「內感觀」當然感到不舒服,或有些疑惑;那時,他不理你,你想知道原因,那便想去明暸:「為何他不理我呢?」如果有這種興趣的人,就不會有太大的反應,可能再較後時間問同事你的情況,取多點資料,這就是「了解」。但是,可能我很快了解到他有些事情與我不合,我有一份了解,就是他與我不合。人的問題就在於是「了解」還是「判斷」,有些人很快就以為自己所看到的是對的,他與我不合,於是我便作出相應的行為,那便有了決定,我也不理會你,甚至做出更差的行為。
這四步是否做得好,與我們的生活有關。有些人從「經驗」很快走到「決定」,他不理會我,我感到憤怒,接著我便不理會他,甚至在他背後閒言閒語,這就是「決定」。

Peter:這種事我也見到或周邊的人,也不少是這樣,很快便作出判斷。

董:我不想談及政治,香港的問題也是這回事。

Peter:是的,沒錯。我也想到你上一節所說的,我們有時見到的事情,我們並未了解背後的情況,尤其是今日在網絡世界,我們作出那麼多即時的判斷,豈不是很危險?

董:是的,我提出意識的四個層次,當中有個很大的問題,其實值得聽眾多點操練,思考那些是不是真的,其實要習慣問這個問題,尤其網絡世界正正有很多資訊,要給予耐性和時間去了解,特別是那些與你有關的事,與你無關的也不用理會真假,聽了便算。但有些與你生活有關的事,可能你真的需要些時間,努力搜尋資料、證據,今日稱之為 “Fact check”,你才能建立一個判斷的基準,而無需過急表明立場。今日的困難就是聽到甚麼,立即表明立場。

Peter:神父,剛才我們提到人不斷接收很多訊息,其實自己有沒有理解那些訊息,有很多時看見一件事便作出直接的反應,那可能未必是你的立場或你的看法,但因為你收到很多資訊,便有相應行動。

董:Peter,你提到收到很多資訊,我要說的是我們的經驗不只是外在的資訊,剛才都有提到,其實人有很多內在的資訊。今日的困難在於人其實有七情六慾,我們內心有很多情緒,很多人收到一些資訊,立即作出決定或判斷,其實他心內可能有很多情緒,而自己卻不知道。譬如我很疲累,疲累的人最好不要作出太多決定,或者我有很多不滿,或者我很害怕,我有沒有和這些情緒相處呢?如果我害怕,或很憤怒,這些訊息在告訴我甚麼呢?我有沒有去理解這些訊息?抑或我只是明白外在的訊息,買股票也好,做甚麼也好,你只是留意那些眼前的訊息,但你的身體狀態,你的情緒,或你與你身邊的人所發生的事的感覺,其實這些資訊都需要明暸。

Peter:神父,很多都是自己內在的問題,我想尋求一個建議的做法。我們接觸到一些自己會有即時反應的事情,便要求自己稍為停一停,哪會不會有好處呢?

董:這是當然的,大家知道我是神父,其實我在避靜院工作,我提供的服務就是給予一個良好的空間和環境讓信徒休息和安靜。為何說這些事呢?因為Peter看到人有情緒和各種內在的資訊,是需要空間和寧靜,才能夠留意得到,或者面對它,如果我們事事都很緊迫的時候,我們根本沒有機會照顧這些內在的資訊,這並非對自己好,也不是對自己公平的。

Peter:我看到身邊的朋友都一樣,他們不是沒有經驗的人,剛才神父提到情緒的問題,他們即時作出自動的反應,其實與他本來處事的方式是有距離的,如果他能稍為退一步,緩衝一下,他自己內心的一面就會浮現。

董:所謂「旁觀者清,當局者迷」,就是旁邊的人有空間,能看得清楚一點。當時人就在廬山中,見不到真面目。

Peter:好,今集的時間已經差不多,我們邀請董神父帶領我們結束祈禱。

董:仁慈的天父,求祢親自賜給我們每個人,尤其在收音機旁邊的朋友,在我們各種的經驗裡,能夠懂得給予自己空間。這空間也給祢機會和我們說話,求祢使我們善用祢所創造的資源,我們需要休息,需要安靜,需要時間去照顧自己,讓我們懂得善用祢的計劃,不要只忙碌於工作之中,求祢豐富我們的生命,給祢更大的光榮。我們的祈求,是因主耶穌基督之名,亞孟。

Peter:今晚我們的時間到了,下星期六晚上10:30《金錢以外》再見。 

(第二節完)

「金錢以外」《成長之路》

第二集:
經驗和了解

2021年4月10日

《成長之路》

講者:董澤龍神父

(第一節)

Peter:各位聽眾,歡迎大家收聽今晚的《金錢以外》。今個月,我們邀請到董澤龍神父,主題是「成長之路」。上一次,神父跟我們分享人的意識有四個層次,分別是「經驗」、「明白」、「判斷」和「決定」。神父,你今次和我們分享甚麼呢?

董:好,Peter,多謝你回顧我們上次談及的事。上次,為何我用「成長」一詞呢?因為這四個層次要求我們拾級而上,把每一步做好,最後的終點或高峰,就在於「決定」。但是,要作出良好的決定,前三步需要配合和做好。至於人不成長或做得不好,就是因為這四步功夫不夠扎實,只強調其中一、兩步,而疏忽其中一步,隨便作出決定。所以,為何社會上,無論個人或團體、機構,甚至整個社會出現很多毛病呢?是因為社會所有事情,都是人的決定,是集體累積多人的決定,或是職位高、有權力的人作出決定,社會便呈現相應的狀態,因此那決定是好是壞,便會影響深遠。 決定是好還是不好,便視乎前三步是否認真地做。所以,這話題與我們每日的生活息息相關。

  如果每個人都重視這四步的操作。首先,個人作出良好的決定,如果你是家長的話,你會影響你的子女、配偶如何作出決定、有沒有這個這四步,又是否認真地走這四步。以至團體、教會、社會、政府,所有的民生政策,都是決定來的,而這些決定有沒有走過這四個層次而做好呢?這就是我想關懷的事。

  今次,我想仔細地說明首兩個層次,與大家繼續交談。首兩個層次,第一是「經驗」,第二是「了解」。「經驗」有甚麼值得我們再去仔細觀察呢?即是有個好的經驗,從而作出良好的決定,這「經驗」有甚麼功課呢?首先,經驗的功課,為我來說,就是你需要有空間,有個較為安靜的情況,去留意它。你留意不到的話,那份經驗便轉瞬即逝,或會忽略很重要的元素。譬如:今日很多人都會這樣,工作忙碌,需要糊口,其實你身體有些徵狀,感到不適,某處出現痛症,經常咳嗽,這些就是經驗,而對於這些資訊,你自己有沒有空間留意一下呢?如果重覆出現,你或會問:是否需要看醫生呢?如果你第一步都留意不到,很多人諱疾忌醫,就是忽略了這些訊息。因此,要走向一個好的決定,第一步是要留意或專注一些重要的資訊。譬如:很多配偶為何有衝突,甚至離婚,很多人都投訴:「你不聽我說的話。我說的話,你有載入心裡嗎?」這牽涉到家庭問題,家庭問題最基本在於你有沒有聽見或留意對方說出重要的事,他背後是由他的理由、他的目的或期望。如果你很繁忙,無心裝載這些資訊,或是你聽見了,而你不專注,也不留意,你認為沒所謂,積少成多,大家看電視劇也會知道最後有甚麼後果。

  所以,第一步(經驗)其實需要做功課,為何需要有空間?因為每日生活,我們都要反省,反省並不只在於思考,所謂反省是先留意有甚麼重要的事留在心裡,我的五觀感受到甚麼,而我的身體又出現怎樣的資訊,我身邊重要的人又說過甚麼,這些就是人的成長之路;要是這些事都不留意的話,我們又怎樣成長呢?

  我強調的是:我們要培養這種對人的興趣,對重要資訊的留意、消化和感受。有了這些資訊和經驗之後,我們的第二步是要「了解」。了解為人來說,先會提問,上次我舉了小孩的例子,甚至也會問,成年人當然不會甚麼都問,我們就是問有關的事。問甚麼才為之重要,就是從「經驗」所留意到的事,你認為重要的資訊浮現出來,譬如:我太太今日不開心,她和我說了幾句話。我留意到這資訊的話,我是否願意明暸?我會不會問:她為何對我說這些話?為何她的語氣那麼奇怪?我有沒有問相關的提問,嘗試去了解背後的意思?人就是通過了解去掌握這個世界。

  中國人的祖先很有智慧,學問、學問……你要有學問,便要懂得提問。我們是否聰明,其實就是我們對有關重要的事,是否懂得問相關的問題。換個角度來說,我們香港人很聰名的,也很懂得商機,很懂得賺錢,為何香港人在這方面那麼聰明呢?因為香港人接收到任何資訊,便會問有甚麼商機,有甚麼賺錢的方法。我舉這個例子,就是說人的成長在一些經驗之中,問一些有價值的提問,如果你的價值在於金錢,那當然會問關於金錢的提問;但如果你的價值在人際關係、一個較為和諧的家庭、社會,我是否懂得去問有智慧的提問,找到好的答案呢?

Peter:今日,神父給了很多有用的資訊,讓我們思考,雖然他只是說「經驗」和「了解」的部份,但他的提問都值得我們反思。好,我們第二節再談。 

(下節待續)

(第二節)

Peter:歡迎大家來到今晚第二節《金錢以外》。明,我知道你有些問題想詢問神父吧。

明:神父,我在上一集聽到一個很警醒的題目,你提到如果經驗和了解不足,甚至有很多離婚的個案都是由此而產生,我自己被人看起來也尚算恩愛,但在經驗之中,很多時我和太太都有爭執,當我在家中忙於處事的時候,我太太便找我做別的事情,我便會動怒:「你可以等我一下嗎?你看不見我在做這事的嗎?」在這經驗之中,我使她不開心,要是這樣,我有甚麼方法能做得更好呢?

董:多謝向明的提問。始終我們學這些事要與生活緊緊相連,我覺得這裡有很多事就我們所談及的四個層次而值得探討。向明,你剛才的事,其實你內在有很多情緒,當你太太來打擾你,你便會有情緒,而這些情緒是重覆出現的。如果有了經驗之後,我是否需要明暸我的情緒是甚麼意思呢?當中的意思就是「我不喜歡她這樣打擾我,因此我便會動怒」,這也是一種明暸的方式,明暸自己為何會動怒。我們要問的問題,就是:為甚麼我會發怒呢?

  除了問「為甚麼」之外,也可以問:我怎樣處理我的情緒呢?(How),這也是一道提問,也是一份了解。或者「我想不想處理我的情緒」,諸如此類,有著類似的提問:我有沒有辦法不讓她影響我呢?讓我平靜點呢?這些都是基督徒在靈修之中,求天主幫助我們的事。這是一個從自我要求的方向去操練自己,來免得自己動怒。

  除了這個角度,另一個角度就是太太經常這樣做,似乎是她不明白你的需要,她經常不明白。反過來,是她不明白你的選擇,你的忙碌。可能,你要問的問題便是:我是否需要和她傾談呢?讓我在繁忙的時候,令她不要打擾我呢?
我不知道有沒有用,但就是有很多可能性,我們想去了解,我不知道這樣有沒有一點幫助。

Peter:神父,我也接受你的說法,一方面我們自己不明白自己,第二,我們可以盡量向對方說明自己的情況,大家應該會較易將矛盾減少。其實,判斷是屬於個人的。是否能做到大家在不同情況下看到的事,解釋的事,然後再作出判斷都相同呢?我經常覺得不同的人,看同一件事,而作出的判斷都不相同。

董:我們在這四個層次之中,其中一個功課,就是要提醒自己「明暸」和「判斷」是屬於兩個層次的事,我們很多時沒有做好功課。我有些意見,是不是很快就已經成為我的判斷呢?抑或,只是我其中一種了解呢?我有個意見,或我有個觀點,但這觀點很多時並未到達「判斷」的層面,其實判斷的要求是較高,需要有很多證據。試想想,法官審理案件,他不可以說自己認為這人是罪犯,他需要有很多證據去支撐自己作出判決。

  所以,人對很多事情的看法:這個人是不是好人?這人負不負責?這人可不可信?我們會有很多意見,但這份意見我是否懂得區分,我也不確定。

Peter:但很多時我們能否作出一個良好的判斷,關乎自己有沒有看足夠的資訊,即是我們有沒有深入考慮,然後才作出判斷,或我們會否看一些幫助我們判斷的東西。因為你可以接收很多不同的資訊,但未必令你能作出合理的判斷……

董:那麼,這功課就是我需要保留空間,重要是有空間,等於兩位朋友在交談,談甚麼也好,各有各觀點、證據,但你也知道不會生氣。為何不會生氣呢?因為有些事情對方可能也有道理。

Peter:神父,是不是我們要培養自己先學會接受更多不同意見,或可能性呢?有很多事可能我們自己不願理會,慣性認為是負面的;但若然我們要理解的時候,我們便要開放思考,才能夠有更多資料讓我作出決定,是不是會更好呢?

董:是的。這裡我也想提一提,因為時間有限,無法完全清楚說明,其中一點,就是我們所謂判斷的事,有兩個層面,一是普遍的,大家都應該是一樣的,譬如我見到那螞蟻是紅色的,你也應該見到是紅色的,要是你說別的顏色,我便會與你爭論;但有些判斷是較為個人的,以電影為例,爸爸希望子承父業,兒子卻希望做別的事情,而這份判斷其實是個人的,引申至政治立場或其他事情,我們是不是要所有人同意自己的判斷呢?這份開放性就是我們要懂得區分兩個層面。

Peter:好,今晚的時間差不多。在最後的時段,邀請董神父帶領我們結束祈禱。

董:天主聖神,我們感謝讚美祢。祢是智慧之源,願祢在成長之路上,祢的大能溫暖我們的心,使我們的情感得到照顧,尤其是負面的情緒;亦求祢光照我們的明悟,使我們的意識、態度,時常保持開放、包容、彼此接納的精神,能夠像祢的愛一樣,降雨給義人,也降雨給不義的人。祢對我們也有一份不區分的包容和愛,願我們都活出祢這份面容。我們的祈禱,是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之名。亞孟。

Peter:我們下星期六晚上10:30《金錢以外》再見。 

(第二節完)

「金錢以外」《成長之路》

第三集:
判斷和決定

2021年4月17日

《成長之路》

講者:董澤龍神父

(第一節)

Peter:歡迎大家來到今晚的《金錢以外》,今個月的主題是「成長之路」,董澤龍神父在上兩個星期與我們分享「經驗」和「明暸」。今次的分享是「判斷」。其實判斷也是非常困難的事。神父,我將時間交給你。

董:好,謝謝Peter。我一直想強調這四個層次的操作,就如我們操作機器一樣,我們的意識都需要有良好的操作,才能像機器一樣,創造一件良好的產品;要是中間出了問題,那機器就無法造出一件成品,或者,那成品是差劣的。同樣,我們的意識要經過這四步的操作,每步操作都有要求,譬如關於「經驗」,我強調的要求就是需要專注,要留意,不要忽略一些重要的資訊;在「明暸」之中,我們要懂得提問,對人及可能性開放,問相關的問題:如「為甚麼」、「是甚麼」、「誰」、「何時」、「怎樣」……我們問有關的問題,使我們掌握大概的現實。

  今日想和大家分享「判斷」和「決定」。要作出判斷,是有要求的,就是要求我們合理,我們說那是真,那是假,你說出來時,需要有說服力,並不可以憑自己的喜好或偏見,便說那是正確或不正確。當年青人問:「你為何這樣說?」我們要給予證據,一個合理的判斷是需要相關的證據。我們人無法取得絕對百分百的證據,而所謂「合理」的意思,就是證據都相對足夠,我們才作出相應的判斷。當然,最嚴謹的判斷,就在法庭之中。法官判決一個人有沒有罪,是很嚴謹的,甚至有控方和辯方,各自拿出證據對狀,並決定哪份證據更有說服力,才能去判斷一個人有沒有犯罪。你才能說這判決是否合理。所以法律是最嚴謹的例子,去看出要有一份求真的精神。科學家是另一個例子,他們要證明他的理論是真確的,需要進行多次實驗,發佈論文,而其他科學家也能做出相同的結果,這才是科學的成就。有足夠的證據,才能說那是真實的。

  從法律及科學的例子,可延伸至我們的日常生活,需要沒那麼嚴謹,也沒有時間進行實驗,或沒有多年時間提出證據,可是,至少我們在態度上要拿出合理的證據,才判斷某些事是真是假。

  很多時,人際關係的困難,上次我提到在「了解」和「判斷」之間,沒有做好功課,兩者沒有區分。尤其是父母對待子女,有時,見到某些事,便立即判斷,甚至會說:「你真笨。你沒用。」這些都是判斷的說話,這些話都是傷害人的。為何我們說人需要成長?在這裡,需要做一些功課,我的功課就是:我有沒有合理的證據說他人愚蠢或沒用,抑或,我只是隨我的心情好壞,我便說你沒用或愚蠢呢?

  為何人的社會那麼多問題,從家庭開始,至朋友的圈子,至辦公室,我們不做這些功課,我們認為隨意便可以,所以做成那麼多人際的傷害。

  到了最後,關於「決定」,決定其實是最重要的一環,在這四個層次裡,大家要明白靠近「經驗」的,我們就不用負太多責任;但更靠近「決定」,是最會代表自己的。為何這樣說呢?經驗,不由自己控制的,例如我起床,便沒動力上班,我也不想的,可是我的身體就是不願意上班,我的經驗就是感到疲勞或低落,我不喜歡,但也沒有辦法;其實,我難以負上責任的。例如:我見到某人,便憎恨他,那種感覺我也控制不了,總之我就是不喜歡某些人的樣子,這些都是感覺來的,我也不需要負太多的責任。

  但是,我作出任何決定,這就是「我」,如果我起床時感到疲勞,不願工作,可是經過「明暸」和「判斷」,一般我們說有德行的人,辛苦一點,也會上班,我們要作出這個「決定」。或是我不喜歡某人,我不理會他,而我作出決定,仍與他寒喧問暖,即使我心底並不喜歡他。

  談到「決定」,那便是「責任」的問題,我是否作出負責任的決定,我們整個教育,是培育我們能夠考慮價值的高低,而最後作出負責任的決定。上次向明也舉了一個例子,是他與太太的互動,太太在自己忙碌時,問過不停,自己也感到煩惱。你感到煩惱,而你最後採取怎樣的態度回應,這就是你的決定。你想維持良好的關係,你便要忍耐,雖然不想回應,也盡量回答。這也是我們的決定,那決定就是我重視這份價值。很多時,現在家庭的問題、人際的問題,就是沒有考慮那份價值較為重要,或者只強調自己認為正確的價值,而沒有考慮更高或更重要的價值。

  所以,宗教信仰很重要的,就是我們為了愛天主,有時會犧牲自己,特別在四旬期,我們要克己,補贖,就是我們為了更高的價值,即使自己不願意,我也放低,所以所有宗教都會說不要執著、放下,要犧牲,這就是因為我們想做一個更負責任的人。當越多人作出這樣的決定,試想想:家庭或社會是否更良好?

Peter:好,我們第二節《金錢以外》再見。 

(第二節完)

(第二節)

Peter:歡迎大家來到今晚第二節的《金錢以外》,我們談及如何作出判斷,我便想起上一集也有提到你在忙碌時,太太便來問你些事,接著你便回覆:「我正忙著,等一會才答你吧。」神父,我覺得他的太太問他的時候,並沒有錯;是不是如他所說他的太太不應該在那時問他呢?因她也沒有做錯的,那事可能很嚴重的,只是不願聽她吧。

董:所以決定是價值的評估,當我發問的時候,那價值是否很重要呢?抑或,只是我心血來潮,想找人交談,那價值便不同。

明:這個案發生在我自己身上,我也聽到神父提到,如果我們有宗教信仰,便要有犧牲的精神,放下自己的事情。事實上,這事並不只發生一次,是幾次的,在經驗中聽到要先放下自己。後來,我發覺太太問我的事,是因為我時時都不在家中,有機會便問我,讓我可以幫忙。大家雙方便多份了解,自己先犧牲,那麼,大家的感情會更好,知道對方的需要,我也會立即幫助她。我覺得神父剛才提到的犧牲,在抉擇時都需要有的。

董:是的,所以我們需要溝通,需要考慮,我們作出判斷和決定,就是將事情放在桌上,我們才能看清楚哪事價值更高,或哪份證據更為正確。我們才能作出判斷或決定。

  剛才你提到的例子,換句話說,就是你考慮到太太將她的價值,告訴你之後,她要爭取機會,爭取時間,這也是一份價值,因你時常不在家。你考慮怎樣回應她時,如果你明白她正在爭取機會與我溝通,而不是她又騷擾自己,所以當你考慮到她是爭取機會與你溝通的時候,你的內心可能不會覺得她在騷擾你。此時,我們的決定便會不同,你的決定便會回應她。正因為我們有這個空間,作出一個負責任的決定,我考慮到哪一種做法更負責任,這也是在成長之路中,我們所強調的:在決定時,要做個負責任的決定。

Peter:神父,你剛才提到犧牲的問題,我有這樣的例子,夫婦二人,他們有孩子,近年也會想送子女出國就學。其實,在香港讀書,或在海外升學,沒有絕對的對與錯,而這是一個家庭的事,同坐一船,並不是有個人利益的衡量,但大家如果不能夠平心靜氣地去看合理的證據,去判斷哪裡較好,而在判斷中,有兩夫婦各自的喜好,所以,當中便談及你提到的犧牲,如果在討論中,你不放下自己,到了最後,可能便會引起爭執。所以犧牲真的很重要。

董:你的例子很好,作出負責任的決定,其實有個過程,那過程一方面知道自己為何會這樣想,有甚麼理由,為何我的價值較高;另一方可能認為海外升學的價值較高,他也有關於價值上的理由。為我們基督徒來說,要在信仰的前提下,有份心平氣和,正正大家都有理由,我們並未知道天主認為哪更好,這並不是善惡的決定,是「好」和「更好」的決定。至於「好」和「更好」的決定,為有信仰的人,我們會放低自己去想:天主認為哪個更好呢?所以,我們便要有祈禱、有空間的時間,我們在天主面前,可以考慮:如果放低自己的傾向,而遷就對方,我又覺得怎樣呢?這也是一個價值,意即犧牲自己也是一份價值,相對於我為我的兒子好,是一份價值;而我放下自己,也是一份價值。在心裡,我需要時間、空間去揣摩:憑我對耶穌基督的了解,怎樣才更悅樂天主?雙方在信仰中傾談,雙方也祈禱,或者放下自己,也不需要執著;或是難以放下,便再次傾談,慢慢去問天主的心意,那便能更為客觀,這亦是更為負責任的決定。當然,我們最後也不會知道是否最好的決定,只是我們盡力做一個負責任的決定。

Peter:這也凸顯信仰在我們的生活中的重要性,因為當我們碰到一些互相要爭取的事,此時,信仰給我們的力量,便令我們能更客觀,更合情理,而大家在一個和諧的環境之下,去決定事情,這才是一個更好的決定。

董:是的,和諧也是一個價值的考慮。我們也不只是說教,很多價值需要放在一起,最後談到一家人要走在一起,不能分道揚鑣,而這份和諧的共同,也是一種價值,我們在祈禱的時候,亦思考是否天主認為更為重要。

Peter:今晚的時間到了,我們希望剛才討論中帶出的價值,都能幫助大家。以下的時間,請神父帶領今晚的結束祈禱。

董:仁慈的天父,感謝祢讓我們有機會在收音機前,彼此分享,希望我們在成長之路的探索中,都能夠為所有聽到分享的人帶來益處。讓我們對自己內心追求真理,追求價值的過程,有個更好的方法,或做得更好的功課,能夠幫助我們在人生中,時常都做個較好的決定,去造福自己,也造福身邊的人。我們的祈禱,是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之名。亞孟。

Peter:我們下星期六晚上10:30《金錢以外》再見。 

(第二節完)

「金錢以外」《成長之路》

第四集:
四個意識層次的盲點

2021年4月24日

《成長之路》

講者:董澤龍神父

(第一節)

Peter:歡迎大家來到今晚的《金錢以外》,今日是本月的最後一集。董澤龍神父已在「成長之路」這個主題,為我們分享了三集。神父,今日是第四集,我將時間交給你,希望你為我們作個總結。

董:謝謝,Peter。各位聽眾朋友,最後一集,我想以一個圖像,去作總結,就是中國人所說的「知已知彼,百戰百勝」。前數集,我強調我們在意識的操作中有四個層次,而每項操作都有「功課」需要做。譬如在「經驗」上,我們要專注、留意;在「了解」的層面,我們要開放,並要運用我們的聰明才智,問相關的提問,來了解答案;在「判斷」上,我們需要合理,找足夠的證據來判斷真偽;最後,是要負責,去選擇更高的價值,作出良好的「決定」,這便能知道自己,我們要做好所謂的「功課」,我們人才能作出良好的決定,造福自己,也造福身邊的人。

  可是,人的複雜性在於我們也有「敵人」,這「敵人」是誰呢?亦是自己。我們也有些智慧的說話,提到人最大的敵人,就是自己。而自己在這四個功課中,有甚麼敵人呢?我想用較為生動的方法,讓大家注意一下。我們做這些功課的時候,我們的心內有股勢力,讓我們不願做那些功課。具體來說,譬如在「經驗」中,我們的功課是要留意和專注,但我們內裡有個敵人,叫我們忽略,也叫我們否認、抗拒,甚至壓抑,令我們沒去明白一些很重要的資訊。今日,我們經常用「很忙」一詞,假如你身邊的人,很想你關心他,或者他有些事,想你幫忙,或是電影中,我們會見到兒子邀請爸爸到畢業典禮,有戲劇表演,很想你來觀看,那麼,父親便隨便答應,後來卻忽略了這份經驗,忽略對方的訊息,你也知道,最後會傷害雙方的關係。我們心內是傾向否認一些很重要的資訊,我們不會留意它,甚至很快便抗拒它。

  例如有些很重要的人,但你不喜歡他,譬如是你的老闆或上司,你不喜歡他的話,你便會故意不聽他某些話,抗拒他,「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」,諸如此類。這些都是損害我們的事,因為如果我們沒有足夠基本的資訊和經驗,我們便沒有機會明白,也沒有機會判斷,作出相應的決定,最後,受傷害的便是自己,甚至是身邊的人。

  所以,我們要知道自己的敵人是甚麼,及早能夠將之改善。因此,我們需要寧靜,需要空間,就是我們要讓重要的資訊,不至於容易地在意識中溜走,這就是第一個敵人。第二個敵人,在「了解」的層面,我們的了解是要保持開放,像孩子一樣甚麼也會問,中國人說「不恥下問」,不要害怕羞恥,有不懂的事,便要提問。我們要對這個世界發生的事,盡量多了解,尋求真相;可是,這裡的敵人是甚麼呢?那就是我們傾向封閉,我們很容易有某種意識形態,或是對很多事不感興趣,譬如重男輕女的文化,如果有位女性提出或改革某地方,便要立即制止,那是因為你感到女性的見解,並沒有價值,或是今日對某個種族的人、某些國籍的人,你沒興趣聽他說話,這些都是基於我們拒絕明白。每個人的說話都有他的道理,我有沒有興趣去了解?有沒有問為何他這樣說呢?他背後有甚麼需要呢?他的困難是甚麼?雖然我未必喜歡他,他為何對我有這樣的要求呢?我就是有種開放的心,要是我很早就已封閉自己,這就與我們的安全感有關,即是當我們不願開放自己去迎接一些另類的事。

  到了「判斷」,判斷要我們合理地去搜集有幫助的證據,來作出合理的判斷,但很多時我們的敵人就是以偏概全,以些微證據,執著那些自小以為對的事。可是世界在轉變,十年前的證據,在十年後可能已不足夠,世界經已不同,但當我們以十年前的執著來判斷,那麼你和年青人,或你的配偶便談不攏,因你不知道某些事在轉變。或是你很魯莽、很匆忙、很急躁便作出判斷,好像上次我提到,父母心情不好,便說子女愚蠢、沒用,說了些傷害性的說話。尤其有權威的人,特別需要小心,要是你是上司、老師、或老闆,你對你的下屬及身邊的人,你要知道自己說話的份量是不同,如果你沒有證據,隨便給予自己的看法,那麼你便傷害了人,這對於自己也沒有好處。 為何我們現在說一些信仰或人的成長之路?就是要知道自己內心的敵人會否令自己容易犯上這些錯誤。

  最後,我們作出決定,本來應該負上責任,但人心內有很多私慾偏情。私慾偏情也是追求價值的,追求身體上的滿足、享樂的價值,而忽略較高、較長遠的價值,譬如你只想玩樂,而不願讀書,那麼你便只求玩樂時的快樂,不願用功讀書;或者你做生意,想賺快錢,你只考慮製造產品,而不考慮有沒污染環境,有沒影響下一代。如果我們不考慮這些價值,而只是實踐某一些價值的話,我們不全面考慮的話,就造成害己害人的情況。

Peter:神父,多謝你在這一節提到很多我們要避免的事,希望我們聽過之後,都能走正確的成長之路。我們第一節時間差不多,下一節再談。 

(第二節完)

(第二節)

Peter:歡迎大家來到今晚最後一節的《金錢以外》。神父,你剛才提到很多重點,我們有很多忽略和封閉的地方,很多時作出判斷亦以偏概全,亦有滿足自己私慾偏情的決定。但我聽了你分享之後,領悟到幾個重點,你又覺得是否正確呢?要達到良好的決定,首先是需要有合適的時間進行討論,似乎各有各忙,要考慮有沒有一個合適的時間討論重要的事,就如在公司裡,可能明日會討論某件重要的事,大家有個共識的時間,而家庭也是一樣;此外,我們要盡量以一個和諧的氣氛來溝通,如果沒有和諧的氣氛,一開始便互相頂撞,亦無法表達意見;第三,我們不要迴避會產生衝突的問題,當有合適的時間及和諧的氣氛,便要討論有問題的地方,而不是迴避問題,當沒事發生;最後,我們做所有事,都需要付出我們自己的時間,如果我們不付出時間,根本不能做任何事。

明:我也很同意Peter的說法,但聽了你分享之後,反而我有個警醒在經驗之中,專注力覺察。譬如上次的事,雖說是很忙,但當我太太爭取時間告訴我一些事,我視而不見時,我根本再沒有時間去了解,或作出判斷。所以,今後,我希望自己無論甚麼事也好,都要加強自己察覺的能力。

董:多謝Peter和向明的回饋。我也想補充些少,剛才提到「時間」,時間也是一個價值,所以我們作出決定的時候,其中一個問題,就是那時間是否適合,或我在時間上是否了解足夠的資訊、價值,去作出某些決定。剛才Peter提到幾個元素,其實真的需要我們有些空間。

  返回信仰的層面,在信仰上,我們需要祈禱,需要安靜的時間,需要閱讀聖經,有時是需要客觀的事,而不要以自己作為一個價值的標準。很多時,我們作出決定,我們甚少釐清這決定的傾向,是基於某幾項價值;而我們與這價值有沒有些少距離呢?我們沒有陳述,便很快想了,做了,並不明白自己受到某些價值的推動,而作出決定。如果我明白的話,便明白對方說一些話,做一些事,在他的背後也有一些價值,他與我不同,是因為他考慮的價值,與我考慮的價值有著差別,而不是對方針對自己,或他不喜歡我,變成人與人之間的爭執。相反,當我們有空間,有寧靜,有祈禱,我們就在天主面前,能夠考慮到我堅持的原因,及對方所堅持的原因,多於彼此不合,或互不喜歡對方,被情感而影響自己。這樣我們才能在成長中,客觀地考慮價值的高低、重要性,或哪一種價值長遠來說會較好,我們就在主面前有個考慮的過程,最後才有幫助做出良好的決定。

Peter:其實,我想起教會經常提醒我們要謙虛自己,這對剛才所說的,也有很大幫助。要是我們將自己放在第一位,或認為一定要接受自己的說法,那就很難製造一個和諧地解決問題的環境。

董:那就是傳統所說的將自己看得太重,我們都是天主的子女,大家都是平等的;如果將自己看得過重,那未必能實踐天主要我們所活出的價值。

Peter:其實,在「成長之路」裡的四個層次,我想神父你也想提醒我們在將來作出決定,或是大家討論的時候,有一個路向能夠跟從。

董:是的,其實這裡的功課,可能大家並不習慣,但如果大家認為我的說話有些幫助的話,我鼓勵你們意識到自己在特定時刻中,在這四個層次中的哪個層次,你這刻是在「經驗」,還是要「明白」某些事呢?還是你在作出「判斷」?抑或你已作出「決定」,我已責備了一個人。我有沒有略過某個層次呢?我們傳統用「反省」一詞便概括所有事,而我將反省分為不同層次,並邀請大家當你有機會靜下來反省,便可留意這四個層次的操作過程,你越能夠留意自己操作的過程,便越有自由作出另一類的選擇。

Peter:所以,今個月的主題,是希望大家能夠有個神操,當我們在團體、家庭、或公司中,在作出決定之前,我們進行這種操作,便能更有成效。好,今晚的時間差不多,最後,請董神父帶領我們結束祈禱。

董:很高興今個月能與Peter和向明陪伴大家走這個「成長之路」,讓我們求天主聖神,求祢繼續在我們每一個人,每一位聽眾心中,燃起對成長的渴望和興趣,對自己也有探索的興趣,更通過了解自己的成長之路,造就自己和身邊的人,更能成為伙伴,不單止個人作出良好的決定,亦讓身邊的人作出良好的決定,推而廣之,在家庭、在團體、機構,達至共同協力,作出良好決定的團隊,世界亦會不同。主,願我們都明白你這份心意,我們能夠身體力行,給祢更大的光榮。我們的祈禱,是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之名。亞孟。

Peter:感謝大家在今個月收聽《金錢以外》,下星期六晚上10:30,我們再見。 

(第二節完)

活水基金 | 活水中心 | 聯絡我們 | 祈禱支持 | Facebook
Copyright © 2007-2021 活水基金Living Spring Foundation Limited. All rights reserved.